堂宰执签押和太后的允准批示后,仔细掂量了一下得失利弊,虽然他心里面很矛盾,但还是不敢行驶给事中的封驳权——毕竟,人家的理由光明正大,且符合朝廷,特别是当今官家,欲振兴算学、律学的心思。
\n
他要是敢行驶封驳权。
\n
很可能,直接把自己的给事中给封驳掉了!
\n
于是,韩公廉与崔台符的请求,在一天之内就从请求变成了朝廷的政策和法令。
\n
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范仲淹看了流泪满面,王安石见了要痛哭流涕。
\n
程序走到这里,差不多就已经确定了。
\n
剩下的事情,不过是算学、律学要增加多少学生?朝廷每年增加多少拨款的细节而已。
\n
而这些事情,都不是问题。
\n
因为,如今的大宋教育,特别是中央学校的教育不缺经费!
\n
谁叫,汴京学府的房子,卖的太好了!
\n
如今,还有数百万贯的经费,趴在封桩库里!
\n
于是,赵煦大手一挥,直接给算学和律学各拨下十万贯的扩建经费,还让店宅务将几个和算学、律学毗邻的官廨、邸店给腾出来,拨给算学和律学,作为新学斋的地皮。
\n
只等着汴京城放晴,就可以动工。
\n
而,赵煦也没有等太久,元祐三年二月庚辰(初三)。
\n
已经连续阴霾了两个多月的汴京城,终于迎来了一个晴天。
\n
红日高悬,阳光普照,春回大地。
\n
(本章完)\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