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从而一锤定音,在都堂上,统一了宰执的立场——大宋只有一个人,有资格被立为储君。
\n
那就是——皇六子,延安郡王!
\n
故此,尽管元祐以来,朝政变动繁多。
\n
但李清臣的地位,却是稳若泰山。
\n
当然了,在大宋朝没有什么人,可以一直在一个位子上不挪窝。
\n
即使晏殊,也不例外!
\n
所以,李清臣知道,留给他主动请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n
最迟在年底之前,他就得主动上书请郡。
\n
不然的话,那可能就不会太体面。
\n
正是因此,李清臣现在把他在枢密院的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
\n
认认真真的做事、改革,希冀留下政治遗产,以便未来可以卷土重来,甚至更进一步。
\n
但现在,他遇到了麻烦,一个他自己解决不了的麻烦。
\n
李清臣坐下来后,就拱手奏道:“陛下,臣今次求对,乃为熙河诸将回京述职一事……”
\n
“嗯?”赵煦眉头轻轻一皱,自然知道李清臣说的是什么?
\n
“可是朝中的清流们,又找相公的麻烦了?”赵煦问道。
\n
熙河诸将,在去年的战争中,斩获无算,战功无数。
\n
而赵煦上上辈子本就是个秉持着‘军赏不逾月’的君主。
\n
在现代留学,向三代将军取经之后,就更进一步,恨不得让沿边各路军将,时时刻刻都感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