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而吴淞的防御体系完全可以与厦门、定海相媲美。】
\n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日(1842年6月8日),英军抵达长江口外的鸡骨礁。这支舰队共有战舰八艘、武装轮船六艘、运输船十四艘,运送陆军约两千人。】
\n
【四月二十八(6月16日)凌晨,英军进攻吴淞。舰队分为主力舰队和轻型舰队,主要攻击方向是吴淞口西岸清军各阵地。】
\n
【中午十二点后,英运输船载运陆军部队在吴淞西岸登陆,随即兵分两路,一路攻陈化成防御的吴淞西岸土塘前线。一路进攻牛鉴防守的宝山县城】
\n
【由于牛鉴已提前撤退,英军不费一弹占领宝山。】
\n
【此战,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二十五人,清军阵亡陈化成以下八十八人】
\n
……
\n
{许多记述鸦片战争的论著,将吴淞之战的失败,归罪于两江总督牛鉴、徐州镇总兵王志元的逃跑。}
\n
{这种说法溯源追究是受了《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西纪事》、《夷氛闻记》的影响。}
\n
{这些著作皆称陈化成初战获胜,击沉敌舰,毙伤英军,若不是牛鉴、王志元的逃跑,战斗极有希望获取胜利。}
\n
{这一说法很可能源自牛鉴本人战后“先胜后败”的谎报。}
\n
{因为从战斗的实际经过来考察,清军自始至终处于不利的态势,并不存在获胜之机。}
\n
{以上著作皆称英军正面攻击不利,绕袭由王志元防守的小沙背。}
\n
{英军战前确有从小沙背突破的计划,但因该处泥滩绵长碍于登陆,便放弃了这一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