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似的,那点干粮就上马。
\n
一路打,一路抢,既不需要单于庭负责后勤补给,也不需要战后赏赐、抚恤之类。
\n
——抢到的都是补给!
\n
——吃剩下的都是战利品!
\n
甚至于,哪怕什么都没抢到,也同样可以通过拣回阵亡者遗体,从而合理合法的继承其遗产。
\n
相较于汉家‘差生文具多’式的小孩游泳,匈奴人这种大站方式,更像是乡村小孩脱个溜光,也不管啥干不干净安不安全,一头就往渠水里扎就完了。
\n
所以,汉匈双方的战略均势,往往并不意味着双方实力相近。
\n
而是需要汉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弥补后勤补给方式、兵种等羁绊压制后,才能形成动态平衡。
\n
说得直白点就是:如果汉匈双方的实力不分伯仲,那汉家必然处于战略劣势;
\n
双方战略均势,则汉家必然比匈奴人强大不止一点半点。
\n
至于汉家占据战略优势——哪怕只是些许优势,也意味着汉家在硬实力层面,至少甩了匈奴人十八条街。
\n
这种战争模式不对称,在匈奴人强大的时候,其实并不太能体现的出来。
\n
——因为强大时期的匈奴人,不需要凭借战争模式的高性价比,来达成对汉家的战略优势,就能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n
想抢哪里抢哪里,什么时候抢,怎么抢,也都是匈奴人说了算。
\n
但当双方位置互换,换做是汉家的强大时期,处于战略劣势地位的匈奴人,就可以凭借这种高性价比的战争模式,来让汉家的战略优势发挥不出来了。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