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成为职业军人的壮年男子,前仆后继的扑向行军途中的参战部队。
\n
每一次战争,都不例外。
\n
便如当年,郅都带着四千北军卒出长安,向东才刚走了一天、才刚抵达新丰,麾下兵马就已经迅速膨胀到了三万人!
\n
再一路往东,沿途一路扩军,一直到大军抵达函谷关,窦婴麾下,就已经有十好几万人了。
\n
出了函谷关,又是一波暴涨。
\n
——函谷关以东、睢阳城以西的地区,凡有意参军报效国家,或者说是平乱建功的大好儿郎,都等在了函谷关外。
\n
大军前脚刚出函谷关,窦婴麾下大军便再度膨胀,毕竟了长安朝堂诏允的‘二十万人’编制上限。
\n
若不是窦婴守住了底线,在兵力达到二十万人后,便坚定不移的将继续源源不断前来,想要入伙平乱的青壮们,挡在荥阳大营之外;
\n
那吴楚平乱之前,窦婴麾下大军,兵力必然会超过三十万、大概率能达到四十万,甚至,未必完全没有超过五十万人的可能。
\n
那么,是否就可能说窦婴,在荥阳手握二十万‘可战之兵’?
\n
不尽然。
\n
最开始,被窦婴带出长安的那四千北军卒,自然是在大军扩编之后,各自担任了不同级别的将官、指挥官,成为了这支军队的骨干。
\n
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无法避免的。
\n
——自发来投军的青壮,之所以来‘自发投军’,正是因为他们本身,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平叛大军。
\n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那些有战斗素养、有战斗经验,组织起来就能上战场的合格兵源,多半已经在汉家的军队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