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搞得君臣双方之间的议题,几乎没有任何缓和余地,桩桩件件都是针锋相对。
\n
但有了尚书台,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n
——尚书令本人才比二千石,配的副官都不可能是正千石,而是要配比千石;
\n
主官比二千石,副官比千石,底下的尚书郎们,自然都是四百石到六百石不等。
\n
这群人说起话来——尤其还是关起门来说话,是不会有心理负担的。
\n
就事论事,把建议一给:事儿就这么个事儿,陛下爱听不听。
\n
刘荣也不用给他们留面子。
\n
哪对哪不对,一二三四都给罗列出来,即培养了这些尚书郎、智囊团,也可以顺带捋一捋自己的思路。
\n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个智囊团作为缓冲,刘荣想要做某件事,就不再需要直接和外朝碰撞。
\n
而是可以先关起门来,和尚书台上下商量商量:朕打算这么干,大家觉得怎么样?
\n
朝中百官,谁可能反对,谁的反应可能比较激烈?
\n
按照最糟糕的情况,朝中会是个什么局面?
\n
朕如何解决、如何未雨绸缪,甚至于:还要不要把这事儿拿到朝堂上去说?
\n
又或者,朕偷摸先把事儿干了;
\n
出成绩了,朕再站出来认下。
\n
没做出成绩,就当啥也没发生,朕不认就是了……
\n
(本章完)\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