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没变,改不改禁令都拦不住的。摆在台面上之后,至少今后更方便查处——如果有人敢查的话。
\n
什么提高工商税收,充实中央和地方财政,再借此让地方废除苛捐杂税。这个方法,只在工商业发达的府县有点用,对于广大落后地区而言纯属扯淡。
\n
大明的地域发展极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农民,负担会越来越重。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清查田亩和改革赋税,摊丁入亩也好,一条鞭法也罢,本质上就是一个东西。
\n
但没人敢对农业动手。
\n
别看邓公武态度强硬,其实他也心虚,他也对改革农业毫无信心。
\n
王安石和张居正之所以敢动手,那是因为财政困难不改不行了。窘迫的国家财政,催生出一批改革派官员,他们硬着头皮去变法图强。
\n
而此时的大明财政,在多年未有大战的情况下,已经变得宽裕起来,甚至可以称得上盈余颇多。
\n
既然没被逼到那个份上,支持改革农业的官员自然很少。邓公武找不到足够的同道之人,他再有一腔热血也是白瞎。
\n
聊了几句变法之事,朱棠溪问道:“六郎改进水泥可有眉目了?”
\n
谢衍放下筷子说:“正为此事而来。我需要搭建水泥窑做实验,而且不止搭建一座两座。挺费钱的,但我手里的钱不够。”
\n
“需要多少?”朱棠溪问。
\n
谢衍说道:“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千贯肯定绰绰有余。搭窑的地皮找李家借用,实验水泥的物料他家也有,其他原料我也请李家帮忙购买。事成之后,我免费让他们使用十年专利。”
\n
朱棠溪问道:“要做多久的实验?”
\n
谢衍摇头:“说不准。可能一个月,可能要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