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就拿冶炼钢铁的高炉、转炉来说。
\n
各种配套工艺的科技水平,如果换算成另一个时空的年代,可以从乾隆中期一直延伸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某些工艺还停留在乾隆朝,某些工艺已经到了咸丰朝。
\n
热风炉已经搞出来了,但采用的是外加热,而非蓄热式热风炉。
\n
转炉也已经搞出来七年,但采用底吹空气的办法。炼出的钢材太硬太脆,韧性、耐久性和疲劳寿命都较差。
\n
说白了,就是钢材含氮、含磷、含硫过高。
\n
目前的徐州钢铁厂,年产生铁4500吨、熟铁200吨、粗钢1000吨。
\n
不要用后世的转炉代入原始转炉,以1892年的美国举例,110座转炉的总年产量才470万吨钢,平均每座转炉的年产量只有4.27万吨。
\n
大明此时的转炉技术,远远不如1892年的美国,连铁、碳和其他元素的比例都没完全搞清楚,尚处于依靠经验进行配料的阶段。还经常因为故障而停炉检修。去氮、去磷、去硫工艺更是摸都摸不着。
\n
徐州钢铁厂的年产量,已经是全国独一份,因为这里的铁矿品质最高,所以朝廷优先发展徐州那边。
\n
再说各类窑。
\n
镇窑的温度最高,窑体内壁与外壁设置了空气间隙,形成保温层来减少热量损失。
\n
谢衍打算借鉴各种炉窑的升温、保温方法,搞一个水泥立窑出来。
\n
水泥回转窑太高端了,他完全没有任何头绪!
\n
范英隔桌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看资料,时不时眺望谢衍在画什么。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