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部件——它们将来组装起来,就会是你们今日梦想中的真飞机、真大炮!那才是雪耻报国、光复河山的真正力量!”
\n
秦浩的话语,宛如黑夜海面上亮起的灯塔,瞬间点燃了另一股截然不同的热潮——一股涌向知识、涌向技术、涌向实干的热潮。
\n
接下来几天,关中大学内部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n
机械工程、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突然人满为患。
\n
工学院的教室里挤满了学生,走廊上都挤满了蹭课的身影。许多年轻的文学才子放下了诗卷小说,笔记本上开始画满了齿轮、杠杆、化学方程式。
\n
教授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抱怨微积分和理论力学太难的文科生,此刻眉头紧锁却也异常专注地推导着公式。
\n
图书馆里,有关工程制造、金属冶炼、航空动力学、火炸药原理的外文书籍和专业期刊成了最紧俏的“抢手货”。
\n
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抄录、讨论,白炽灯在深夜里照亮着一张张求知若渴的年轻脸庞。
\n
昔日吟风弄月的角落,现在充斥着关于“合金比例”、“弹道计算”、“发动机效率”的低声争论。
\n
岁月如白鹿原上的溪流,在激越的回响后,带着更深沉的力量静静流淌。
\n
1931年至1937年的六个春秋,对于中华民族是屈辱与抗争交织的苦难岁月,对于关中大学的学生而言,则是埋头苦干、砺剑锋刃的蛰伏期。
\n
当年挤在讲台前抄笔记的文学青年,眉宇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工程师的严谨和沉稳。
\n
曾经在游行队伍前列激昂演讲的学生领袖,如今是车间里最能熬夜解决技术难题的“拼命三郎”。
\n
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