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就好像数学考试你不能在题目后面写作文一样,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得分啊!
\n
唐代虽然明面上要求每一州都要新办学校,推荐士子科举,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已经完全变了调子,沦为了某种程度的形式主义。
\n
考科举,不去长安周边租房子住,那就是麻绳提豆腐:别提了。
\n
谁都知道,大唐的科举不糊名,这是肉食者们为了激励家族子弟而搞出来的“鲶鱼”。为什么科举要住在长安附近,只能说懂的都懂,不用把话说那么明白!
\n
既然都是样子货,那这是演给谁看呢?谁又真的会明知道一条路走不通还往死里走呢?
\n
所以在关中之外的很多地方,有财力物力考科举的人,对于走科举路线完全不怎么在意。并不是大唐所有地方的人都很向往科举,风气如此,跟出路狭窄也有关系。
\n
比如说夔州。
\n
夔州这边远离政治中心,自然文教水平不会高到哪里去,本地没出过什么像样的读书人。
\n
本地人对科举不屑一顾,眼睛都在钱中间那个方孔里面!如果做工与经商就可以有出路,那我为什么要去参加科举考进士?
\n
杜甫有诗形容夔州本地民风:
\n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n
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n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n
在朝廷眼里,夔州便是“穷山恶水出刁民”,除了钱就是钱了!郑叔清也有这样的担忧,不想耗费力气做没有用的事情。
\n
他是在方重勇的苦苦劝说之下,才勉强同意的,不代表本身的积极性有多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