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比郑叔清现在办的事情还危险百倍。
\n
反正,群情激奋之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将郑叔清撤职查办,押送到长安之后再来定罪。
\n
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大唐官员那么多,总是不会缺异类的。
\n
在这些喊打喊杀的疏奏当中,就夹着一份“鹤立鸡群”的另类文章。
\n
太子正字(类似于方重勇前世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刘晏,上书赞扬郑叔清有理财之能,且夔州江关之策,可以套用到扬州到洛阳段的运河漕运上,减少因为漕船规格过大而导致倾覆或搁浅,造成运河航道堵塞的问题。
\n
言外之意,郑叔清不仅不应该查办,而且还要擢升,并且将其经验推而广之。
\n
当然了,刘晏一个中枢小官,整天编撰文书的,也没人在乎他说什么。这封疏奏被淹没在鼓噪声中毫不起眼。
\n
别人都以为李隆基装聋作哑,对这些疏奏看都不会看。
\n
谁知道刘宴的奏章送上去以后,还没过多久,李隆基就下令让中书省拟了一份调令,将刘晏踢出了长安,命其到河东道绛州夏县担任县令。
\n
一时间,众臣们从宰相到跑腿的,都看不懂李隆基这个操作是什么意思。
\n
这究竟是明升暗降呢,还是官员提拔以前外放历练呢?似乎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n
太子正字虽然没什么实权,却是“清贵”之官,留在中枢很容易被提拔为黄门侍郎一类的官职,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n
县令的品级虽然高,却是地方官,这明摆着是明升暗降了。
\n
可唐代提拔重用官员,往往又需要到地方上外放的经历。郑叔清被喊打喊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就是京官外放,任期满了就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