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很有机会引领西为东用商品文化的潮流。
\n
基于这一点分析,东洋商品大举进入前面说的四个地方之前,会出现一个有市无货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非正式化商业模式的暴利期,只要有能力拿到某些东洋货就可以加价往外销,抓住时机干一场,快进快出,不难赚到够下半辈子吃喝的钱。
\n
东洋改成西洋,也是一样的。
\n
这是我准备给她们端的其中一个新饭碗,当出现苗头,会有人带她们入行,也会有人带着她们做。”
\n
冼耀文慢条斯理吸了几口雪茄,留出空当给杜鹃消化,俄而,又说道:“前面我说了,中餐传入美国的时间是淘金热时期,开中餐馆的人是淘金工里脑子比较活络的华工,大部分不是厨子出身,最多就是做饭还过得去的人。
\n
不说几大菜系……嗯,主要是粤菜的招牌菜做不明白,就是家常菜也是做得一塌糊涂,这就导致美国中餐撒下的种子就是坏的,开不出什么好,更结不出好果。
\n
美国中餐从一开始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华工以及其他族裔的劳工,便宜、量大是他们的追求,说难听点,中餐在美国的初始定位就是下等人吃的食物。
\n
不是厨子的厨子,脑筋倒是活络,为了让中餐符合非华人的口味,又为了节约成本,发明了杂碎的做法,更是在李鸿章访美之后,为了推广杂碎,冠以李鸿章杂碎之名。
\n
他们成功了,李鸿章杂碎进了大雅之堂,被上等人吃进嘴里,因而中餐成了狗肉,彻底断送了上酒席的机会。
\n
也就是说,中餐在美国人眼里是很低级的吃食,想扭转这一形象很难,除非美国现在的中餐馆全关了,中餐在美国消失几年,然后从头再来。
\n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尽管据我所知三藩市、芝加哥的主要客户不是华人的中餐馆一年能做到六七万美元的营业额,但我还是不太看好美国中餐馆将来的发展,想赚钱只能靠苦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