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马上就能实现量产和交付,自己就能搞定。”
\n
“不管什么原因吧,”纪弘也不纠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院士有没有兴趣到鼎佳来做个一个兼职?没什么要求,没事儿去看看就行。”
\n
“这……”刘向东院士有些犹豫。
\n
“我这几天一直在华东工厂,”纪弘说道:“我们利用灵犀重构了产线的光刻机系统并又了生产工艺,将14nm工艺产线的良率提高到了97%!
\n
“四重曝光5nm工艺,利用同样的技术预计也能够提升至65%以上。”
\n
“你们重构了阿斯麦光刻机的整机控制系统?”
\n
“嗯。”
\n
“这……”得到了纪弘肯定回答的刘向东院士彻底惊了——这是什么概念?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清楚吗?
\n
光刻机的硬件系统虽然复杂,但是一项项掰开来,其实还是能突破的。
\n
不说28nm,就算是euv光刻机,大部分的技术,国内都已经实现了相关的突破。
\n
之所以光刻机的研发一直不成功,主要就是零部件太多了,一台euv,大小零件几十万个。
\n
这零部件一多,控制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哪怕是极小的误差,在这种放大效应下,也会变得非常棘手。
\n
这也是光刻机整机控制系统被称为光刻机的灵魂和大脑的原因之一。
\n
纪弘重构了光刻机的整机控制系统,比原厂控制的都要好!
\n
刘向东其实知道,那边的产线工艺是梁松带队攻克的,纪弘能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意味着什么?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