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却也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剩下的附肢不够用了。
\n
最原始的节肢动物如三叶虫,像今天的蜈蚣和马陆那样每个体节都长有一到两对附肢。
\n
而进化程度较高的节肢动物,体外的大部分复杂结构,如口器,触角,甚至生/殖器官都是由多余的附肢特化而来。
\n
因此,节肢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昆虫仅保留了六条附肢,其余进化程度较低的反而保留的更多。
\n
螯肢亚门因为早期将太多附肢特化成鳃,在后续的演化中,腿不够用,就成了它们永远的痛。
\n
就像如今这样,如果再次为短翅鲎装上一对螯肢,那仅剩的两对步足就难以支撑起个体的行动。而如果想要凭空变出一对附肢,以现在的基因编辑能力却又做不到。
\n
这让林易不由的感叹-前世,他没少嘲笑过螯肢动物为了同时满足进食,捕猎,感知,行走或游泳,以及繁殖等需求绞尽脑汁,疯狂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没想到如今,轮到他自己来体验这般困境。
\n
突然,一段基因片段进入了林易的视野-那是他此前完全不屑一顾的三叶虫基因片段。
\n
作为最原始的节肢类,三叶虫的附肢还未特化,在每个体节都生着一对。
\n
如果将三叶虫决定附肢数量的基因片段嵌入短翅鲎的基因序列,就能完美的解决这个困扰了螯肢亚门数亿年之久的问题。想着,他立即开始了行动。
\n
这次的基因编辑涉及到整体身体结构,改动较大,多废了一些时间。
\n
最终,腹部,也就是后体的第一个体节决定腹面书鳃发育的基因片段被一对来自三叶虫基因序列的,决定原始附肢生长的基因片段取代。
\n
而随后,关于附肢形态的基因片段又被替换为来自羽翅鲎桨状划水足的片段,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