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了首届“丝路文化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舞蹈同台绽放。
静静看着舞台下相拥起舞的年轻人,想起亦菲说过的话——或许爱情就是最好的粘合剂,能跨越国界与语言,让荒漠开出花朵。
叶风在视频会议中看到这些场景时,正在欧洲洽谈新的储能订单。
他欣慰地发现,军垦城不仅是新能源革命的生产基地,更成为了文化交融的熔炉。
当德国合作伙伴惊叹于厂区内不同民族和谐共处的景象时,叶风笑着说:
“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人心凝聚的力量,比任何技术都强大。“
深夜,阿依莎戴着达尼送的夜灯,在员工公寓的阳台上眺望远处的风力发电机组。
叶片切割月光的剪影,宛如守护这座新城的巨人。
她打开手机翻译软件,郑重地输入:“我也爱你“,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远处传来夜班车的汽笛声,载着新的梦想,驶向黎明。
晨光再次漫进军垦城时,新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进行调试。
德国工程师汉斯戴着护目镜,盯着机械臂精准抓取石墨烯电极材料,忍不住赞叹:
“叶先生,你们的生产效率简直像在变魔术!“
王丽娜递来数据报表,上面显示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流程后,单个电池模组的能耗降低了18%。
远处的智能仓储系统正在吞吐货物,战士运输队排着队将成品运往口岸,准备发往欧洲的储能电站。
阿依莎和达尼的爱情也在悄然生长。
周末的午后,两人常骑着共享电动车穿梭在军垦城的绿化带间。
达尼带着阿依莎去拜访本地的老匠人,学习制作XJ传统乐器都塔尔。
阿依莎则教达尼哈萨克族的羊毛毡工艺,他们合作制作的彩色毡帽,被摆在文创商店最显眼的位置。
每当夕阳西下,两人就坐在光伏板阵列下,听着达尼用不标准的汉语念诗,看无人机群拖着晚霞的余晖归巢。
随着产能不断扩大,军垦城的教育体系也在升级。
新建军垦技校国际班里,中亚学生和本地青年共同学习新能源技术。
课堂上,哈萨克族小伙儿阿迪力和汉族姑娘林晓组队完成太阳能板组装实验,他们设计的简易太阳能灌溉系统,获得了省级创新大赛一等奖。
学校还开设了多语种文化课程,维吾尔族老师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