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康驰很快就从屏幕上的数据上,发现了这台装置的第一个技术提升。
\n
之前光镊的探测速度是每秒69次,完成99万次探测大概需要大概四个小时,而升级后的光镊每秒的探测次数高达6万次,整整提升了870倍!
\n
康驰不禁暗叹了句:系统牛逼!
\n
更快的光镊探测速度,意味着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n
或者在带宽和延迟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当减少光镊数量,从而降低每一颗量子通讯芯片的体积。
\n
嗯,也不对,
\n
如果纠缠量子的寿命足够长,根本量子通讯芯片根本就用不着上亿对纠缠量子!
\n
可能仅仅只需要用4-8对纠缠量子,就满足基本的通讯,这时候每对纠缠量子对应的,其实就是传统网线里的一根线芯。
\n
其实在计算出870倍的数字的那一刻,康驰除了感叹系统的牛逼之外,也猜到这台捕捉器中光镊探测技术的大致突破方向。
\n
或者说突破方向之一。
\n
之前康驰觉得量子通讯芯片0.1ms的延迟完全不符合量子通讯的逼格,同时为了提升带宽,所以不信邪地还尝试过对暂时‘满级’的量子通讯芯片设计改良方案,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参考传统硬盘。
\n
在传统硬盘技术中,读取数据的磁头是保持不动的,它读取和写入的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磁盘的转速。
\n
因此康驰就觉得奇怪,为啥系统升级后的量子通讯球采用的方案是旋转光镊,而不是量子壳?
\n
通过康驰的计算,如果让量子壳像硬盘的磁片一样以7200m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