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最多的时候有八所高中,而在计划生育开启之后,高中生的规模又逐渐缩减,最终缩减到五所。
而从津河公社的角度来看,如果把高中落户到本乡来,那么就可以辐射到周边公社,至少三到四个公社的学生可以就近就读,既缓解红山高中的生源压力,也可以提升津河公社的实际地位。
从城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人口是重要的因素,人多了就可以催生经济的活跃,将来不仅要把工厂建在津河乡,甚至医院也可以建过来,光靠种地,在热东这片丘陵地带种不出多少花来,总产值也不能光靠山货。
从交通的位置上来看,实际上距离京城和奉天两座大城都不算远,而离徒河港和锦溪港都又都不远,更重要的是有铁路连接。
造福桑梓,不是光在家乡修桥铺路算是造福,为长远计,从人文发展、经济结构的发展角度考虑更合适些。
能有超前的视角,引入轻工业,增加文教卫生的投入,再加上红山县城以及营州原有的第二产业的优势,把家乡发展成为经济领先的地区也不是不可能。
而从正直环境上来看,县域范围内,人少事就好办,至少现在可没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概念。
“陈老师,我有个想法,先和你聊聊,你帮我参谋一下。”
“我一个退休的老头子有什么可以帮你参谋的。”
“您先别急着拒绝。
最近这些年,人口的增长您应该也注意到了,人口多了,实际上就是适龄学童多了,以前那十年高考中断,导致很多孩子最多也就上个小学或者初中,能念高中的聊聊。
这里面有乡亲们穷的原因,也有在教育这个层面看不到未来的考虑。
现在高考恢复,上升的通道又打通了,接下来念书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多。
县里一所高中很明显在将来的一段时间不满足需求,征服总不能看着孩子们无书可读。”
老陈听的仔细,很快意识到教育体制和规模上都会有新的变化。
“你是说,要扩大招生和增建学校?”
“您看看,跟明白人说话就是一点就透,想必您也考虑到了。
您希望改善红山中学的教学条件,而在我看来,不如步子大一点,如果我们津河公社有自己的高中,那么您说会带来什么?”
老陈呼吸都急促了些,退休归退休的,在家夏天鼓捣菜园子冬天猫冬哪有带孩子们读书来的习惯,毕竟在教育系统一线都待了几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