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的青瓦间,野草顽强生长,
缝隙中漏下的阳光斑驳陆离,照在爬满青苔的石阶上,增添了几分孤寂的诗意。
那片曾是仆役穿梭、孩童欢笑的宽阔空地,现今已被肆意生长的杂草占据,偶尔传来的鸟鸣,反衬得四周更加荒凉。
池塘之水接近干涸,几片枯黄的荷叶在水面上无助地摇曳,
周遭的小径早已被青苔和落叶覆盖,模糊了行进的方向。
房屋上的雕刻艺术,尽管精致绝伦,
却也难免时光的侵蚀,诸多细腻的木雕石刻残破不堪。
那些寓意吉祥的龙凤、缠枝莲花图案,如今看来,更像是对过往辉煌无声的哀歌。
墙面的壁画,色彩褪去,仅能模糊识别出“竹林七贤”的身影,它们仿佛在低语,
讲述着这里曾经的文人雅集,而如今,仅剩下沉默与遗忘的回响。
整个庭院,犹如一幅褪色的历史长卷,
尽管竭力保持晋朝的风貌,却无法隐藏其废弃后的清冷与破败。
它静默地矗立在长安城外,默默记录着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期待着一个转机,或许有一天,能再次焕发出生机,重现金碧辉煌。
沐辰审视着这一切,内心已有了深远的筹划。
他凝视着这座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庭院,眼中闪烁着坚决的火光。
他知道,要让这片土地重生,物质的重建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重燃希望的火焰。
于是,他转向董松林兄弟及其随行众人,坚定地说:
“这所院落虽已荒芜,但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霜雨雪。
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修复它的每一块砖瓦,
更要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它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重获生命的律动。”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视全场,确保每一颗心都能感受到他的决心:
“我,沐辰,决定以此大院为起点,实施安置难民、重启农耕的蓝图。
我们将给予归附的难民土地、种子,
以及重建家园的机遇,让他们从流浪走向自给自足的生活。
同时,强化防御,防范匪患,确保此地的安宁。”
董松林兄弟听闻,脸上洋溢出抑制不住的激动,
他们的视线交汇,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与信念。
董松林代表众人答道:“大人,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