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
在古老而宁静的槐安镇,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明德书院。书院依山傍水,古朴典雅,是镇上孩子们心中的圣地。在这里,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道德育人的思想,让每一个学子都能在心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逸,是明德书院里一个不起眼的学生。他性格内向,成绩平平,总是默默无闻地坐在教室的角落。然而,林逸的心中却怀揣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成为一名能够启迪人心的教师。这个梦想源于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林逸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泥泞的路上,周围的人匆匆走过,却无人伸出援手。林逸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鼓起勇气上前扶起了老人。老人感激地看了他一眼,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林逸说:“孩子,这本书里藏着道德育人的智慧,希望你能好好研读,用它去照亮别人的路。”
从那以后,林逸便对道德育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时常翻阅那本破旧的书,虽然书中的文字晦涩难懂,但他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转眼间,林逸已经长成了小伙子,即将从明德书院毕业。学院为了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辩论会,主题是“道德育人是否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林逸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辩论会上,双方辩手各抒己见,激烈交锋。正方认为,道德育人是人生的基石,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而反方则坚持认为,知识传授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道德都是空谈。
轮到林逸发言时,他站起身来,声音虽然不大,却异常坚定:“我认为,道德育人与知识传授并非对立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那本书中所说,‘德者,才之本也;才者,德之资也’。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作为支撑,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难免走上歧途。而道德的培养,往往需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该将它们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林逸的发言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他的观点深刻而独到,让人们重新审视了道德育人与知识传授的关系。辩论会结束后,林逸被评选为最佳辩手,他的名字也在明德书院里传开了。
然而,对于林逸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他深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光有理论是不够的,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