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情感共鸣,难以穿透信息茧房。中国若陷入类似困境,可能出现“疫苗接种率下降-传染病复燃-医疗资源挤兑”的恶性循环,仅流感疫苗接种率每下降10%,就会导致每年多死亡8000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科学精神的消亡,将直接冲击文明进步的底层逻辑。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是衡量科学精神的核心指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研人员社会声望排名第7位,仅次于法官、医生;而在反智主义盛行的国家,如印度,科研人员排名跌至第56位,与小商贩相当。当“科学家”与“江湖术士”的社会评价趋同,青年一代将远离基础研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反智主义氛围使Z世代选择STEM专业的比例从2015年的38%降至2023年的27%。这种人才断层将导致中国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出现“研究荒漠”,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可能延迟20年实现。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科学精神是现代性的核心支撑。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居里夫人的镭实验室,从阿波罗登月到CRISPR基因编辑,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始于科学理性的突破。若“转基因有害论”等反智观念成为主流,社会将丧失对“不确定性”的包容能力,陷入“技术恐慌—创新停滞—竞争力衰退”的死循环。19世纪清朝因“奇技淫巧”论拒绝工业革命,导致文明层级落后西方百年;21世纪若重复类似错误,中国可能在生物技术革命中被定义为“文明洼地”,丧失与科技强国平等竞争的资格。
这些风险的本质,是技术弃权导致的文明层级落差。在生物技术革命的关键期,拒绝创新的代价可能使中国在科技主权、粮食安全、经济转型等领域全面被动,从现代化进程的“领跑者”退化为“跟跑者”,甚至面临文明竞争力的代际断层。
总之,如果反对转基因在中国成功,将通过科技主权流失、粮食安全受制、生物经济缺位等多重路径,使中国综合国力面临结构性衰退,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陷入被动。
历史证明,封闭的技术政策终将导致发展受限,唯有以科学理性推动创新,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
喜欢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穿越后,成为了农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