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精炼过滤:通过离心、膜过滤等工艺,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多糖等杂质被去除,最终大豆油中转基因DNA残留量<0.1%(国际标准ISO :2017),且无完整基因结构。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9年发布的《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加工对核酸和蛋白质影响的科学意见》明确指出:精炼植物油中不含具有功能活性的转基因成分,其安全性与传统植物油无异。
2. “虫吃会死,人吃安全”的现象,恰恰证明转基因技术的精准性
以抗虫棉为例,棉铃虫取食棉叶后会因Bt蛋白中毒死亡,而人类食用棉花籽油却安然无恙,原因在于:
食物链的生物屏障:昆虫与人类的生理结构、代谢途径差异巨大,如同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会死亡,人类食用植物却能获取营养;
剂量决定毒性的科学原则:即使假设大豆油中残留极微量Bt蛋白,其含量也远低于“有害剂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Bt蛋白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20mg/kg体重,一个60kg成年人需一次性摄入1.2g纯Bt蛋白才可能危害健康,而1公斤转基因大豆油中Bt蛋白残留量不足1微克,仅为ADI的千万分之一。
三、反转逻辑的致命漏洞:从“有毒推定”到“因果倒置”
1. “可能有害就该抵制”的思维违背风险评估科学
谣言秉持“转基因大豆油可能有害,所以必须抵制”的逻辑,这是典型的“有罪推定”,违背毒理学的“实质等同原则”:
传统大豆在自然生长中可能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等天然毒素,需通过加工去除;
转基因大豆通过基因编辑减少了部分天然毒素含量(如低植酸大豆、无过敏原大豆),其安全性经科学改良而非恶化。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指出:“评估食品安全性应基于其实际成分,而非生产技术。”若因“可能有害”抵制转基因,那么同理应抵制所有含有天然毒素的传统食品,这显然不具可行性。
2. “不吃转基因就无风险”的主张,忽视了现实中的更大风险
油脂供给安全:我国每年消费大豆油超1500万吨,其中85%来自进口转基因大豆。若全面抵制转基因大豆油,需扩大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种植,但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此举将导致食用油价格飙升,甚至引发“劣质地沟油”回流市场;
农药残留风险:非转基因大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