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食品添加剂合理应用的政策,竟成了“被外企操控”的证据。这种偷换概念的话术,实质是通过制造“体制vs民众”的虚假对立,引导公众攻击国家安全评价体系、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最终达到撕裂社会共识的目的。留言区点赞数较大的“全体管事的和专家都被收买”“为了钱,专家集体沦陷”等言论,正是这种被阴谋论洗脑的产物。
二、孟山都谣言链:一个早已不存在的“背锅侠”
自媒体营销号大肆渲染“孟山都操控中国转基因”,但事实早已打脸:
1. 企业主体消亡:孟山都2018年被拜耳集团收购,后者核心业务为医药与化工,不再保留转基因育种板块,所谓“孟山都阴谋”连载体都不存在。
2. 在华业务早被切断:
2005年,我国规定所有科研院校的转基因科研为公益项目,禁止与国外机构合作,从源头排除外企干预。
2006年叫停转基因种子商业化推广,孟山都种子输入路径被阻断;2008年其全面退出中国市场,遗留合作仅限非转基因领域(如早期杂交玉米技术)。
3. 中国技术全自主:我国转基因研发由农科院等国家队主导,经费来自国家财政。以抗虫棉为例,其核心Bt基因由中国科学家自主克隆,与美国或孟山都无任何技术关联。
三、反转越狠,进口越凶:一个被忽视的现实悖论
自媒体营销号煽动“反转=爱国”,却加剧了我国对进口转基因产品的依赖:
2023年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超9000万吨,占消费总量85%以上,因本土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无法满足需求。
逻辑真相:抵制本土转基因技术推广,只会让市场更依赖国外转基因产品。加快自主创新(如抗虫棉已实现国产率95%),才是减少对外依存、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四、添加剂恐慌:科学常识与营销话术的对抗
自媒体营销号将添加剂污名化为“毒药”,实则偷换“非法添加”与“合规使用”概念: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2400余种合法添加剂,均通过毒理学实验。以防腐剂苯甲酸钠为例,60kg成年人每日需摄入300mg才可能危害健康,而一罐可乐仅含150mg,远低于安全阈值。
自媒体营销号炒作“零添加”概念,实为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产品,形成“制造恐慌—收割流量—带货获利”的灰色产业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