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例如,《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体系,可同时筛查12种转基因事件,检测灵敏度达0.1%(质量分数),为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提供了精准技术工具。该方法已被纳入《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标准》(GB/T -2020),成为海关、质检部门的法定检测手段。
在风险管控策略方面,《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Deployment in China》结合中国农业种植格局,提出“生态敏感区禁种、主产区严格隔离、加工区全程追溯”的分级管理模式。以东北大豆主产区为例,研究建议设置200米的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隔离带,配合花期错播技术,可将基因漂移频率控制在0.005%以下,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保护区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科学传播与公众对话:以实证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公众对转基因“不自然”“不可逆”的担忧,JIA通过发表科普论文与政策评论,搭建科学与社会的对话桥梁。例如,《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 Critical Tool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一文指出,转基因技术本质上是传统育种的延伸——传统杂交育种通过随机重组数万基因实现性状改良,而转基因技术仅引入1-5个已知功能基因,其可控性与可预测性更高。文中对比了转基因抗虫玉米(单基因改良)与传统杂交玉米(多基因重组)的突变位点数量,发现前者的基因组变异仅为后者的1/200,从遗传学角度阐释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本质。
针对“转基因技术威胁粮食主权”的争议,《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Biosafe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GM Crop Development》分析了全球转基因专利布局,指出中国在抗虫棉、抗除草剂大豆等领域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中棉所96”抗虫棉品种,其核心Cry1Ac基因专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