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新种质并进行分子育种利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授权专利20余项 ,为提高水稻在逆境下的产量和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朱丽研究员:主要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以光合、耐盐碱、耐热等重要农艺性状为目标开展功能基因克隆及分子机理研究,同时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展水稻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 。例如在抗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子课题中,她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7篇 ,推动了转基因水稻在抗逆和抗除草剂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突出贡献:多维度赋能农业发展
1. 技术创新:建立了高效安全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在基因转化方法上不断创新,如优化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探索基因枪转化新途径等,提高了转基因效率和稳定性,降低了转基因沉默等负面效应,为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该技术体系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开发了水稻Cas9 - PE系统等新型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在水稻中同时实现精准编辑和位点特异性随机突变的聚合,并在T0代成功获得无外源转基因成分的多基因编辑植株,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水稻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的发展。
2. 种质创新: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出大量水稻新种质,这些种质具有多种优良特性,如抗虫、抗病、抗逆(耐盐碱、耐旱等)、高产、优质等。例如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培育出抗鳞翅目害虫的转基因水稻品系,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了水稻产量;培育的耐盐碱转基因水稻种质,为盐碱地水稻种植提供了可能,拓展了水稻种植区域。这些新种质为后续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材料。
3. 理论突破:在水稻转基因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众多成果,解析了多个重要基因的功能及调控网络,如对水稻株型、产量、品质、抗逆等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为转基因育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套模拟研究田间转基因水稻花粉飘移规律的新方法等,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推动了转基因水稻从实验室研究走向田间应用的进程。
中国水稻研究所在转基因育种领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