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转基因技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自其诞生以来,国内外民间围绕转基因的争论就从未停歇,科学界以外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卷入这场论争的漩涡,二十多年时光过去,相关争议依然甚嚣尘上,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
反对转基因的一方,常常将“要学术自由,要允许争论”挂在嘴边,乍一听,这与科学界众多严肃学者所倡导的质疑精神似乎不谋而合,颇具迷惑性。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这场争论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对于科学研究,每个人固然都拥有知情和质疑的权利,但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质疑,绝非门外汉能够轻易提出,唯有懂行的专业人士,才具备提出有意义学术问题的能力。
科学问题的提出,本就是一项极为困难且稀缺的工作。能敏锐发现并提出关键科学问题的人,往往比解决问题的人更为难得。以转基因技术最为核心的“安全性”问题为例,除了直接投身转基因研发的科学家们,众多专业的食品安全专家、环境保护专家等,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审慎的考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的外行想要提出超越现有研究范畴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在这场转基因的争论中,反对者们提出的质疑究竟是什么水平?又是否具备科学价值呢?
仔细分析反对者的言论,我们可以将其质疑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质疑,属于典型的“伪问题”,这些问题要么是基于无端的臆想,要么干脆就是彻头彻尾的虚假内容,与真正的学术质疑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有人提出“人类食用正常转基因食品会不会也被转了基因”,这一问题暴露了提问者对基因表达和人体消化系统运作机制的无知。从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无论是转基因食品还是传统食品,在进入人体后,都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基因作为大分子物质会被彻底分解,根本不存在人类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被“转了基因”的可能性。这类臆想出来的问题,大多是由对生物学知识一知半解的外行提出,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不具备任何学术探讨的价值。
第二类质疑,虽然属于“真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早已经被科学家们充分认识,并通过大量严谨的实验和研究给出了科学的解决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