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耶识来赋予我们知识。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思考的过程通常基于社会规范、个人价值观和当下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由一个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直接指示我们的选择。
人们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会寻求医疗帮助和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寄希望于阿赖耶识来消除病痛。
在日常的工作中,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制定合理的计划和与他人合作,并非依靠某种超自然的阿赖耶识的作用。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产生矛盾时,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沟通、妥协和理解,而不是由阿赖耶识来自动化解矛盾。
我们在规划未来时,会考虑各种现实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资源和外部环境,而不是依赖一个无法证实的阿赖耶识来指引方向。
这些日常的经历和行为模式都表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与我们基于常识和经验的认知完全不符。”
张启笑道:“李教授,您说的太好了。阿赖耶识对我们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帮助。”
他继续说道:“我还想谈谈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因为它叶否认了阿赖耶识。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通常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学习、社会文化等。
从遗传角度看,个体的某些特质和倾向可能具有先天的基础,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例如,在一个充满关爱和积极引导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友善和合作的行为。
学习过程也是关键,通过正强化、负强化等机制,个体逐渐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背景则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提供了广泛的框架和规范。
然而,业力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因果报应力量,决定着人们的善恶行为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惩罚。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更多地是由上述可观测和可解释的因素所决定,而非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业力。
阿赖耶识被描述为储存一切意识和记忆的神秘仓库。但心理学通过对记忆形成、存储和遗忘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活动来实现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时间、情感、注意力等。记忆并非存储在一个超自然的、永恒不变的‘仓库’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