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次。然爱琴海冬季多风暴,适航期仅百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算筹在他手中噼啪作响,如同密集的鼓点,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随着计算的不断深入,结论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触目惊心:每日要有三十三艘船抵港,且每船往返周期不能超过三天——这在地中海那变幻莫测、充满危险的航海条件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地中海的天气如同孩童的脸,说变就变,狂风、暴雨、海浪随时可能袭来,船只在这样的环境下航行,风险极大。
而且,船只往返需要时间,装卸货物也需要时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频率的航行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伍兴并未就此罢休,他翻遍了缴获的羊皮地图,试图从中找到更多的线索。
然而,他发现的却是更加荒谬之处。
“克里特岛到雅典航线,顺风需两日。”伍兴的指尖轻轻敲击着罗盘,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但史书说雅典粮船来自黑海!”
小校立刻展开海图,拿起测量工具,开始仔细地测量起来。
他时而皱眉思索,时而用笔在海图上做着标记,神情专注而认真。
不一会儿,他抬起头,神色凝重地说道:“黑海至雅典航程近两千里,以古希腊船速,往返至少两月。而雅典城中竟无粮仓!”
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依靠贸易交易粮食的城市,竟然没有粮仓来储存粮食。
这意味着,一旦遇到恶劣的天气或者贸易中断的情况,雅典城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甚至可能导致饥荒和社会的动荡。
整个雅典城的疑点越来越多,如同层层迷雾,将真相紧紧地笼罩其中。
在检查船舱陶罐时,伍兴又发现了更惊人的矛盾。
那些绘有橄榄枝纹样的“粮罐”,看起来精美华丽,仿佛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
然而,当伍兴仔细测量其容积时,竟发现它们不足现代斗斛之半。
这意味着,即便这些船真的能够运来粮食,其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雅典城的需求。
而罐底残留的麦粒,经老农仔细辨认,竟是地中海野燕麦——这种低产作物,亩产不及江南水稻三成。地中海野燕麦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产量极低,即便种植,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粮食产量。
“看这个。”吕布举起一块陶片,上面刻着雅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