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地坐直了身子。
看着廖峰在纸张画着圈,演示着班组之间的“三三制”,并在代表战斗小组的圈和圈之间,写下“间隔数米,到十数米。”的字样。
心想:间隔如此之大,那么像今天这种攻坚任务,怕是展不开多少部队吧?
但是,随着廖峰继续介绍,旅长终于明白了这种战法的核心。
“在一个小组内,其中一人冲锋之时,其他人进行观察并支援,以压制敌方重火力。行进数米或十数米之后,交替冲锋。同事小组之间也可进行密切的配合,以班为单位,一个小组担任尖刀冲锋之际,其他两个小组也要在侧翼和后方进行支援压制。同时......”
“同时,班与班之间也可以形成相互支援,交替冲锋进攻的配合。”旅长瞬间便进行了举一反三。
随即旅长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廖队长,听起来确实不错。通过交替进攻,相互支援的方式。牺牲一定的冲锋速度,以换取对敌人的压制。而且,由于阵型分散,纵然敌人有重火力,相比以往也难以对我方造成短时间的大量杀伤。但是是不是太过于理想化了?”
“一来,这种方式需要极其强大的纪律性,极其高的战术素养。这可不是我们在这儿用纸和笔写写画画就能轻易达到的。二来,我军极其缺乏重武器,就拿今天来说,别说是靠着几个人对敌火力进行压制。就算是我们旅的后方,打了一次重炮压制就哑火了。”
“您考虑得很对。”廖峰也清楚现在的情况。毕竟三三制真正成型还得等到解放时期,等到大量运用威震世界,已经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了。虽然那个时候我军装备仍然很差,但是相比于现在,老套筒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条,一个人平均五发子弹,无疑是强了许多。
但是!这不代表“三三制”就不适用今天。
“这个战术思想关键确实是用极高的纪律性形成极强的配合。这固然很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同志。我们这个队伍能够从长征中走出来,靠的不就是这种纪律性?而且,相比于在战斗中拿命去趟那最后的路程,平时刻苦的训练总会好一些吧?”
“至于火力压制,这里强调的不是用密集火力压制敌人火力。而是靠着我们战士过硬的素质去点对点压制对方重火力。”
“点对点压制?”
“没错,就拿今天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在我方第三梯队冲锋之后,敌人的机枪在开火之后,有过几次连续的断档。这说明我军有战士观察到了这一重火力点对我方的杀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