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呢,就是普通民籍,有可能会被选中成为吏籍,也就是弓兵皂隶铺兵这三者之一。
再有就是花钱找路子等等,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不太好的户籍更改为比较好的户籍,以便让子孙后代能够更让人瞧得起一些,整个家族在今后的岁月里,也会活的更好一些。
仵作这个职务,搁在现在基本上就相当于法医了,虽说那个年代的仵作手段比较单一,但一个合格的仵作,基本的医术还是要充分掌握的。
而在明朝,医生大夫这个行业,也有个专门的户籍,叫做医户。
毫无疑问,医户这种阶层,在任何时代,不能说是高人一等,哪怕进不了士大夫阶级,却也绝对是无限接近士大夫阶级的那一类。毕竟,医生必须识文断字,不读四书五经你总得钻研医书药书吧?只要是医生,算半个书香门第肯定不错,尤其是那些技术高超的医生,无论是在其他朝代还是在明朝,那地位都是相当之高的。
明朝的医生大夫这个行业,简单来说,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最普通的郎中,只要你是医户,扛个幡儿就能四下游医,大病肯定不行,但小毛小病的,卖个糖药什么的,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第二类,叫坐馆。
坐馆闻其名,便可知道你首先得有个馆,倒不一定非得自己开个医馆,毕竟在明朝,医生这个行业可谓是中国封建朝代当中最为规范化的了。不止是设立了跟医疗相关的,诸如太医院、卫生署、养正司之类的官方机构,民间同时还有义堂、草药齐库等地方机构,最关键的,是由于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医生这个行业,几乎已经出现了最基本的持证行医,即便是医户,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之后,才能真正上岗的。这就是坐馆大夫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个游方郎中,只要通过了基本的医生的考试,几乎就一定会有地方上的义堂或者医馆之类的机构邀请其加盟,然后将其的行医执照和其大名都挂在馆内,病患一进门就能看见,想要找哪位大夫看病,只需要找到对应的牌子按图索骥就可以了。这其实,已经有点儿像是现代医院的挂号制度了。
成为了坐馆大夫之后,一旦收获了名声,官宦富户就会趋之若鹜,甚至于,会引起官府乃至皇家的注意,被选拔进入到太医院、养正司等官方机构。而一旦进入到这些官方机构,那可就是摇身一变,从医户变成官员了,就好比明朝最高级别的太医,好歹也是个正五品的品秩,哪怕最差的御医,也有正八品,跟庞县丞品秩一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