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
1086年,北宋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
比如,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
1380年,明朝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
隋文帝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
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