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试镜房间,童梦就感受到一阵扑面而来的热浪。
屋子里开了空调,暖气也给得十分足,灯光师还架了两面大灯,导致热意更甚。
童梦琢磨了一下:一会儿要换装?还是?
导演钱天澜坐在正中,率先开口道:“小童,好久不见。”
既然导演没有隐瞒的意思,童梦便大大方方地说:“好久不见钱导,您的筹备工作一如既往的迅速。”
童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华国电影的机制不一样。
华国电影市场和好莱坞电影市场最大的不同就是——华国是导演中心制;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
好莱坞准确的说是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后台,以“明星中心制”为前台的制片体制。
韩国总说一句话,“明星就是商品”,其实,这都是人家好莱坞玩儿剩下的了。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形成制片人中心制,这些隐于幕后的权利者们将大明星推到台前,令她们来为自己发声,来为自己传播文化。
所以,明星作为一个“聚光灯下的发声筒”,必然要有讨人喜欢,有职业道德,有话题度。
为何好莱坞明星在声名鹊起之后都会迫不及待地转型为制片人?
自己开设公司也好,自己培养新人也好,反正不管用何手段,哪怕只当一个挂名制片人,那也要比“明星”来的“高级”。
因为制片人掌管着剧组的命脉:钱。
一位优秀的制片人,不仅可以找来好剧本、好团队、好演员、好导演,她还要负责冲奖、拉投资、发行、审核、后期制作,并包括删减戏份,开除某一个人等。
所以,好莱坞的“制片人”头衔就是万灵丹,哪怕是导演、世界级大明星也得给几分薄面。
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或演员部部电影大赚,那制片人也会让着她一点的。
不然的话,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时候福克斯怎么可能一直给卡梅隆钱?明明说好八千万美元,后面突然暴涨到两亿美元!
很简单,因为卡梅隆的前几部影片大赚了。
那在国内呢?
能够在剧组里一手遮天的人只有导演。
出品人作为资方代表,掏最多的钱,希望分最大的利润;
导演则作为整个制作团队的核心,维护着电影的品质,并承担部分扛票房的责任,靠自己的金字招牌吸引观众;
而监制或制片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