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等地,又进行了撤并。
当初为了扶持部分新势力,拆了许多小镇,像四青之地一样,可以撤并不少。
不过,上面插手,也是为了避免下面直接动刀兵,厮杀损失整体的实力。
可是,矛盾并没有被化解。
孙承平与孙东鱼父子的孙家、陈高达与陈艾凡父子的陈家、周文轩与周明麓父子的周家等;
几经波折之后,丁氏身后的丁家,也被张翕安排到海曲县来了。与童家和龙家做邻居。
还有范若华身后的范家,也从古燕国秘境中,迁出来了一部分族人,落户在五莲县,负责帮助张家驯兽。
还有之前从怀仁县迁出来的一范二林三田四王、墨、曾、钟、方、叶等家族,虽然也衰弱过,但是,渡过了阵痛期之后,逐步融入到张家的氛围之中。
如今,他们也逐渐发展起来,培养出了新一代,也尝试着送到海宁城,送到新家主与少家主身边去做事。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之后,赵孝杰也终于从南方传来了好消息。
借着萧郡主,以及司天荥的面子,以及推荐信,赵孝杰去南方,请来了上官老先生,一位大儒境的高人,同时还带来了上官家的一个小分支,以及在准备北上前来张家了。
张家这边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新建书院的工作。五县只有一个实力不强的县学,肯定是不够用的。而且,县学还不具备沟通和连接【太学宫】力量的资格。
那样的话,实在是太被动了。随着乱世格局逐步稳定之后,即使边界间还常有摩擦,小股的战斗经常发生。
不过,三个国家之间,都有相对稳定的区域,在各自朝堂无法完全掌控的情况下,各地的书院更加兴盛了。
科考和晋阶,已经彻底脱离了政权的掌控。
各大世家与各地书院的亲密联手之下,变得势大难制。
彻底尾大不掉了。
张铭舒决定自己家建立一个书院,就叫【新海书院】,地点就定在朐山的山脚下,与海宁城相伴。
附近有郯城那边的东海郡学,曾经有过的书院遗址,北边有兰陵书院,近的有朐山书院,几乎已经找不到了。叫东海书院也不合适。
而白石书院,又已经被其他地方给提前建立了。
琅琊书院的名号,被王氏在南边重建了。
张家又想保留怀仁县学,所以,也不合适叫怀仁书院了。
最后,由张铭舒拍板叫新海书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