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与周易中对事物稳定与平衡的追求相契合。
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长寿者的身体特征,更蕴含了周易中对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追求。使道的深长、基墙的高方,象征着人体与天地之间的契合与顺应。通调营卫则体现了对生命能量流动的把握,三部三里的隆起则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当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时,周易哲学的影子更是无处不在。十岁时,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时,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时,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时,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时,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时,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时,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时,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时,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这一生命历程的描述,宛如周易中卦象的演变。十岁时的好动,如同震卦的刚健;二十岁的积极,恰似巽卦的柔顺;三十岁的稳重,仿佛艮卦的坚定;四十岁的平和,就像坤卦的宽厚;五十岁的肝气衰退,对应着兑卦的柔弱;六十岁的心气衰减,类似坎卦的内敛;七十岁的脾气虚弱,可比离卦的明亮减弱;八十岁的肺气衰退,犹如乾卦的刚健不再。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是生命之轮的转动,是阴阳消长的体现。
而那些不能终寿而死者,其五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这也反映了周易中对失衡与冲突的警示。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脏腑不坚,邪气入侵,生命便陷入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