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主要论述了九针的名称、形状、长度、用途以及针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这篇文献的白话文润色扩展: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歧伯说:我怜爱万民,养育百姓并征收他们的租税;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只用细针,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顺畅。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地制定出针经大法,要使其永远不会磨灭,历久而不失效,容易掌握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输注。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希望听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歧伯回答说: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小针的要点,说起来容易,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难。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灵活运用。神奇啊!气血循行出入有一定的路径,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原因。当邪气侵袭人体时,医生尚未诊察清楚疾病的性质,怎么能了解病变的原因呢?针刺的微妙之处在于快慢适当。粗率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附近的穴位,高明的医生则能把握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就好像空中飞行的鸟一样,难以捉摸。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会出现补泻的错误。懂得气机的往来,就要抓住时机,当气至时迅速起针。粗率的医生对此昏昧无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它的奥妙。正气去者为逆,正气来复为顺,明白逆顺的道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尽在其中了。
大凡针刺的方法,正气虚弱则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则用刺法,邪气亢盛则用灸法。治疗时,属于实证的用泻法,属于虚证的用补法。必须观察病人的脉象和症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