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说:“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遂城的!”
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加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士兵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六郎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
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便成了一道冰雪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
辽兵冲到城下,前来攻击登城,一蹬一滑溜,一扒一落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上,一出溜又摔了下去。伏在城上的北宋军民,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
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而出,只杀得辽兵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这一仗,宋军生擒辽兵上千人,战马近万匹,且获得了大量的武器。
杨六郎也因为这一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
契丹经常犯边侵宋,且一路烧杀抢掠,宋家百姓深受其苦。
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民众的爱戴。
杨六郎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
郑州百姓顷城而出,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
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受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
佘太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
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民众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纪振伦(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等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宋史》《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