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实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他采用了围堵填塞的不当方法,而非是疏导通竣的有效治理。使得洪水肆无忌惮发泄洪荒之力。
此外鲧还被指证控诉,偷窃了天帝的息壤为自己所用,而息壤乃是传说中能自生自长的神奇土壤。
可尽管有了息壤的能力加持,鲧的治理水患所使用的方法不当,终是导致治水效果不佳,而犯下罪过。
因治水失败,鲧被舜帝处死了!许多年之后,其子禹总结了鲧治理水患的教训,采用疏通河道方法治水患,历经十三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战胜了大洪水。
时空长河里,故事展开。遥远的上古代,洪水洪流,经常席卷华夏大地,世人备受洪灾的困扰。
尧帝执政期间,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再次降临。大地上尽是汪洋一片,房屋倒塌,农田被淹,尸横遍野。人们流离失所,四处逃难。
尧帝看到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如此的痛苦不堪,他心生忧虑与不安,便决定派鲧去治理大洪水。
鲧带领手下众人,采用挡住洪水的方法,但结果是左挡右挡,这边堤坝挡住了,那边又决口了,九年过去了,却一无所获。
尧帝禅位之后,舜帝成为的君主领袖,他看到鲧治水毫无进展,耽误了国家大事,误了不少百姓性命,于是下令处死了鲧。
舜帝欲寻个有能耐的人,治理大洪水。经多方了解,最终还是寻访到大禹其人。自就不论什么出处,命令鲧的儿子禹,继承了其父未尽事业,去治理好大洪水。
禹深知责任重大和治水的重要性,他自然也知道治理不好水患,他将会失去一切。
然而眼看着洪水肆虐人间,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大禹不再思虑过多,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大禹认真地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意识到用堵的方法那是万万行不通的事。
于是乎,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与父亲治水完全相反的方案,即“疏通河道”,顺势而为,引导大洪水流入大海去。
大禹为了制定好治水方案,走遍了天下所有水道之地,他勘察地形,探明河道径流。
开竣治水后,他带领大批助手,穿越了九州受灾最为严重的州府地界,认真测量地势高低,仔细绘制疏通河道图案,且竖立上木桩子,以作为开凿标记。
当时大地之上,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无人烟之地。大禹一行风餐露宿,经常是在恶劣的天气与自然环境中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