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十二年孟春,恒河平原的油菜花如金色浪潮般漫过堤岸。高务实的第五子、刘馨的长子高淳,正身着精钢锁子甲,站在恒阳(注:即前文的孟加拉首府达卡,因此城在恒河以北,按中国取名方式,“山南水北曰阳”,故由高务实改为此名)的“入海楼”上,俯瞰麾下近六万大军列阵。
士兵们的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前排火枪手的“万历三式”枪管斜指天空,枪管下方的卡槽插着锋利的刺刀,星星点点的闪烁着杀气。
年仅十七岁的高淳,实际上已经在当初的孟加拉、如今的“河口”一省历练四年之久。从最开始的“权抚河口等处地方监管河道提督军务”,到后来的“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抚河口等处地方”,以及最近的“河口都统使”。看似官职变动不大,辖区范围更是毫无变化,仿佛只是调整了本兼各职的先后,但其实内里相差但凡官场人士都知道是天壤之别。
诚然,他能以如此年纪承担重任,主要原因自然是出身,不过如果以为他只靠身份就获得了这样的重托,那就太看轻这位被京华内部私下称为“南王诸子最善战者”的能力了。
高淳与高渊、高沐两位兄长一样,十三岁起被“外放历练”,抵达河口。虽然一开始,他并无太大的决策权,主要依靠高务实给他配备的部属、幕僚管理当地,但也与高渊、高沐一样,高务实为他单独编成了一支亲兵。
相较于嫡长子高渊麾下兵力强大的“虎贲”亲军,高淳麾下的亲军规模只和三哥高沐相当——不到六千。准确的说,是约莫五千六百人,即一个协的兵力。对于这一协亲兵,高淳拥有直接指挥权,并且不受高务实给他配备的幕僚班子影响。
抵达恒阳的第一年,高淳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只是认真了解当地与周边各国情况。无论是西部相邻的莫卧儿帝国比哈尔邦,还是南部的诸国——如贾坎德、苏古贾、凯翁贾尔等十余个大小国家,他都认真研究了相关形势。
第二年,他忽然率军南下,以六千亲兵神兵天降于凯翁贾尔首都将其逼降,然后西进击败前来救援的贾坎德、苏古贾两国,一次收服三个小国作为附庸。
由于此次大胜,他获得了高务实的放权,因此第三年他再次出兵,连续击败并降服了德干高原东部十国,并与更南部的地区小霸王戈尔孔达王国达成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约定:戈尔孔达承认大南对以上十三小国的宗主权,换取大南承认其与戈尔孔达的当前边界,双方互不侵犯且友好互助。
在三年的任期、两年的战争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