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禁军一分为三,提拔资历较低的武将分管三衙,进一步削弱禁军造反的可能。
同时成立枢密院作为军事决策最高机构。
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三衙掌握领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只有枢密院对军事决策经过足够商议后,再由皇帝直接拍板,将领们才有权力调动军队。
与三省六部制之下的兵部职能相似,不过宋朝将领的军事行动更大程度上受到枢密院的文官们节制。
另外赵匡胤还实行了更戍法。
让士兵定期轮换驻防地,将领却不随之调动。
这样一来,兵将分离,由于频繁的轮换,将领们没有足够时间和机会培植自己的亲兵,从而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高级将领们在训练和作战时,面对陌生的队伍不容易统管,反倒是基层将领对士兵的掌控力更高。
想要将士们在战时用命,在训练时刻苦,都是需要将领对军队有足够的掌控能力。
这样的掌控力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如此情况就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配合,作战能力自然会大幅下降。
尤其在宋朝,枢密院文官们的权力是大于武将的,军队指挥非常依赖武将的才能和经验,论指挥能力文官自然远不如武将。
武将在大的战略指挥上,都要上报枢密院经过商议讨论之后才能得到允许,指挥效率必然大受影响。
而军情如火,这就会进一步削弱宋朝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
也极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情况。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军队明明有着极好的军事装备,士兵也有着不俗的战斗素养,可就是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只能打赢守城战,对外作战和野战时就频频失利以至落败。
所以后世人评价历史时,将宋朝军事能力不行以至称其为弱宋,会归结于赵匡胤当初建立这套军制时,就注定了宋朝武力无法真正强大。
但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
赵匡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兵权旁落的问题,给宋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他不可能事事都为宋朝后来的君王都解决了。
发现了军制有弊病,不合适,当然应该顺势而变。
因循守旧导致宋朝明明有着极好的经济和国力,却连个叛出宋朝的西夏都始终打不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