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之后人数恢复,人才数量增多。
就能变为三年一次科举考试,到时候,一切就步入正轨了。
建兴元年三月上旬,记录科举考试录取名单的皇榜,总算是张贴在皇宫外的大广场上。
整个考试,报名参与的考生近四千人,而录取人数达到了八百人,录取率约为五分之一。
无数学子及其亲眷以及长安看热闹的百姓早已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一批批手持大盾和哨棍的玄甲军站在各处关键位置维持秩序,避免出现踩踏事故。
玄甲军冰冷的面容与士子们激动的面容形成两个极端,对比十分鲜明。
每临大事有静气,正常人都是做不到的,他们太激动的想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皇榜上。
因为只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能做官,不用家族再耗费人力物力的扬名,消耗人脉求举荐了。
能否实现白身和官身的转变,就在眼前。
当然大多数人只求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就行了。
只有那些对自己自负般自信的天才,才会去在意自己的名次。
此次的录取者,被朝廷统一划分为一、二、三甲三个不同档次。
虽然朝廷没有明说,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档次的出身,定然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提拔力度,意味着不同的前途。
简而言之,成绩越好授官当然也就越好。
当然,这也和考生们的心理预期相符,毕竟谁成绩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