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的祆教徒与初级成员。虽然不能在行动前得知目标的名字和具体的计划,但可以参与到这次刺杀活动之中。
那日,一切都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常,乌拉赫斯装作要出发去捡拾枯树枝。他到了林子深处,在约定的地点与祆教徒们会面,参与例行的剑术和潜行训练。小队的头目却突然告诉乌拉赫斯,目标的位置已经确定,离这里不远,这时乌拉赫斯已经感到诧异,但还是换了行装和他们一起出发,打算一探究竟。他们在山终迂回前行,不久后,熟悉山路的伊奥斯发现了不对,他们越来越接近自己家的方向,此刻他的后背开始发凉,但现在贸然离开毫无疑问会招致怀疑,甚至杀身之祸。于是,那悲剧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手握弓弩的乌拉赫斯站在了自己家的门口,此刻。他有两个选择,杀死自己的妻子,换取同伴的信任,并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或是当即反悔,与这些刺客们反目为敌,但那样的话,他和伊南娜两个人可能都会死去,甚至连小伊奥斯也难以获救。
最终,他选择了放出那只箭,完成了复仇。
伊南娜在痛苦中用希腊语大声地喊着那首诗的内容,那些来自波斯的刺客们听不懂她在叫嚷着什么,还以为她是在咒骂眼前这个对她进行复仇的之人,乌拉赫斯看到伊南娜的眼角流淌出一滴泪水。他知道,她认出了他。
在这个事件之后很久,乌拉赫斯得知了这些刺客是通过“罗克珊娜”这个名字再次找到她妻子的,因为住在这一带心地朴素的村民们,无心地向陌生人泄露了这个秘密——他们都知道“伊南娜”就是当年曾来过这里的“罗克珊娜”。很久以后,乌拉赫斯在各地游历的时候,才从一些过去在波斯宫廷任职过的宦官、宫女的口中得知,正是巴耳馨最早劝说他的养父行刺腓力,为的是让他留在巴比伦,不要去小亚细亚征战,科多曼努斯知道,要么冒险带上她一起到前线去,要么就得把巴耳馨留下,可是失去了保护者,可怜的小巴耳馨就可能会遭到祆教徒的迫害。面对同样的两难,科多曼努斯选择了对腓力行刺。
因为那棵与巴尔馨沟通的圣树,是交界之地中那棵树的投影,因而影响了巴尔馨,进而影响了亚历山大大帝,寻找世界的尽头(交接之地)和“彼岸”的彼岸——“此岸”世界,为此放弃帝国和王位,为此而懊恼而选择寻找杀父真凶,为此而导致巴尔馨(伊南娜)的死亡。因为伊南娜的死,乌拉赫斯懊悔、悲痛不已,为了赎罪,他决定用剩下的毕生来引导小伊奥斯将那首诗的内容作为使命,他身体力行,带着伊奥斯周游列国,寻找这首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