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人,后来发展到了三百万人,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建设兵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莹用一种特殊的兵团制度,在构建和锻炼中国的第一支重工业产业大军。
这不是开玩笑的,他们真的是军人,享受军人待遇,以军人的态度进行工程建设。他们是新中国工业最坚固的基石,为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野火有一次问沈莹,“为什么要用兵团的形式进行工业建设?工人不也一样?”
沈莹回答道,“我们国情不同,各个地方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知识水平都很低 ,如果要快速进行国家级工程和产业建设,交给地方,那效率和质量难以把控!一支长期从事这些建设的军队,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比如修路,比如架桥,比如建设化工厂。一支部队专门做一件事,那就有传承,那就能慢慢制度化和专业化,和各个地方临时组建的队伍相比,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沈莹停了停,再次说道,“这是工业骨架,以他们为骨,地方派出人员跟着一起建设,就是血肉,慢慢地方学会了建设,操作和维护,这些工业项目就就会慢慢有魂。”
野火觉得沈莹应该比他懂,而且专业的部队,做专业的事,肯定没错,所以也就没有管过了。
三十万工业建设兵团,慢慢在黄河上游汇集,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和公路,将这些工厂全部连接。
从巴彦淖尔,到包头,到呼和浩特(沈莹已经将它改名),再到乌兰察布,到大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产业带。
其工业建设规模,远超东北。参与这一批建设的人员,从建设兵团,到各地政府,超过五百万人。
他们日夜不停,他们战雪斗风,他们争分夺秒,他们以战斗的精神在建设这个国家第一条大型产业链。
到一九四三年,年终,化肥,医药,钢铁,塑料,发动机,火车头,一系列工厂一个个开始进入生产阶段,人类工业文明的奇迹在黄河的几字形大弯处逐渐成型。
美联社记者在访问过这片区域后,写下了这样的话,“黄河上船只川流不息,四车道公路上,运送物资的车队规模非常大,火车头日夜不停的行驶,深夜还能听到远处隐隐约约,工人们的号子声,这里的建设仿佛从来不曾停止。这里的工业规模之大,产业链之完整,已经等同于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如果和平到来,这里应该会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