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了一抹不容忽视的阴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此刻已如风中残烛,内忧外患交织,农民军如同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
至于建奴,虽暂时满足于掠夺的战果,但其野心如狼似虎,岂会满足于一时的口腹之欲?
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杨嗣昌的选择,既是无奈也是悲壮。
他试图以一时的妥协换取片刻的安宁,却不知,这安宁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而大明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抉择与牺牲中,悄然滑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然而年年这般,连河北、山东皆遭建奴所祸,大明何来钱粮以剿匪?江南?远水难解近渴。
况且,建奴已然至眼皮底下为祸,岂能成乎?老虎不发威,汝等莫当我为病猫,决然不成!
“杨阁老,汝莫非又欲劝朕议和乎?”
门廊内朱由检之声平淡,喜怒难辨。
杨嗣昌肃然道:“陛下,建奴至此,无非欲求些钱粮,我等不若予之,当务之急,乃是乘冬日乱民流动不便之机,将其彻底剿灭!”
“欲攘外必先安内,中原群盗不平,国家根基则不稳,与建奴议和,不过权宜之策。”
“荒谬之论!”
黄道周,那位翰林侍讲,言辞如锋,瞬间划破朝堂的宁静,他怒目圆睁,斥道,“莫非你欲让那皇太极在我大明疆土上横行无忌,乃至拱手让出关外、锦州之地?如此行径,岂非自甘背负卖国之骂名,遗臭万年?”
言者,黄道周,骨子里流淌着不屈的主战热血,每一字一句皆掷地有声。
面对这疾风骤雨般的质问,杨嗣昌神色不改,沉稳如山,他缓缓言道:“即便是强盛如汉唐,亦有和亲之策,以缓兵之计保国祚安宁。
只要不屈膝称臣,不纳贡求和,我大明之天威,自当屹立不倒,震慑四方。”
他目光深邃,仿佛已窥见未来:“待国内匪患肃清,朝野安定,那区区建奴,不过蚍蜉撼树,何足挂齿?”
黄道周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陛下已集天下精兵八路,誓守京师,若此刻轻易应允建奴之无理要求,岂不是让天下百姓寒心,让后世史书留笑柄?”
“战争之道,非空谈所能定胜负,需实打实的兵马钱粮。而今,冬日将至,剿匪之战迫在眉睫,每一粒粮、每一名兵士皆需珍惜,方为上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