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嘱于你,莫要多造杀戮,百姓不易啊……”
郑玄摸着刘瑁的脑袋,叮嘱着,言语中却满是担忧之色,郑玄与刘瑁相处多年,他早已看清了刘瑁的脾性,自己这个弟子虽然重士人、用士人,但更喜寒门。
如今科学盛行,科举制的实施已经被提上日程,若按照刘瑁的安排,世家若是还要反扑,那以刘瑁如今的手腕,是否会有新的党锢,这不由让郑玄忧心。
“郑师,放心吧,‘党锢之祸’不会再有了,将来,新的大汉将会有新的秩序,制度,我大汉之魂不灭,将永存于世!”
刘瑁望着郑玄,郑重的承诺着,而郑玄轻轻一笑,歪着脑袋笑着道:“也不知道将来你小子在史书中会如何记载,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今日的太学与往日不同,在太学一进处,是一处大厅,由此处分为了东西两院,而此时,这处大厅已经改做了灵堂,而以郑玄之地位、才学、功绩,无一人对此提出异议。
“叔圭,这是康成兄专门留给你的……”
宋忠红着眼睛,将一封信递给了刘瑁,叹了一口气。
刘瑁默默走到郑玄遗体旁边,望着郑玄那慈祥的身体,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两人相处的一幕幕场景,眼泪再度充盈眼眶。
“呜呼!吾师郑公,汉之大儒,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配天地,道贯古今。
吾师故去,弟子悲痛莫名,心如刀绞,泪洒衣襟。吾师之逝,如日月之陨,天地为之色变,学问之海,顿失航标。
吾师郑公,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贯通经史子集,尤精《诗》、《书》、《礼》、《易》、《春秋》。治学严谨,教诲有方,桃李天下,为后学之楷模。
吾等弟子,皆蒙其恩泽,得其教诲,如沐春风。
郑公之学,非徒文字之学,更重德行之修。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吾师之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吾师之逝,实为儒林之大哀,天下之大失。郑公之学,如明珠之璀璨,照吾辈行途;德如巨木,蔽风挡雨。今斯人已逝,吾辈何以继志述事?”
……
伴随着刘瑁诵念着悼词,后汉末最璀璨的一颗儒学明珠就这样逝去了,但是在刘瑁的推崇中,郑玄在后世之中的地位却远远高出了现在,“郑学”之风贯穿了整个新汉前期……
在郑玄离世后,刘瑁悲伤不已,以教诲不倦曰长,好和不争曰安,追封郑玄为长安侯,与长安城同名,希望郑玄与长安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