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宋史·太祖本纪》中,通篇没有出现过‘帝不豫’的字样。”
“按照《宋史·太祖本纪》的意思来说,赵匡胤就是暴毙的,就是突然暴毙的!”
“对一个开国皇帝的记载如此潦草,你能说没问题?”
“关键是,在这之前,还记载了一句‘己酉,吴越王献驯象。’连吴越王献了一头驯好的象都要记载,而皇帝死亡原因,竟然一笔带过?”
“这不是赵光义删改,又是什么?”
“他有本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写几个‘帝不豫’看看?”
“而且,他不仅仅删改了赵匡胤的死亡原因。”
“他还删了赵匡胤想真正传位的人。”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三子早夭。”
“只剩下二子赵德昭与四子赵德芳。”
“赵匡胤想要传位,自然就只能从这两人身上选。”
“赵德昭,名义上的长子。”
“按照惯例,赵德昭是要被封王的,但赵德昭并没有被封王,主要是,赵德昭比较年幼,赵匡胤打算逐渐封王,于是,就先让赵德昭当贵州防御使。”
“后来,伴随着赵德昭长大,赵匡胤就授予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一直等到赵匡胤死的时候,都没有被封王!”
“但从《宋史·太祖本纪》中也能找到一些关于赵德昭的事迹。”
“特别是在开宝九年的时候。”
“开宝九年,二月,辛亥,命德昭迎劳吴越国王钱俶于宋州。”
“夏四月,丁巳,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
“而赵德芳那边,开宝八年才出阁。”
“到了开宝九年,就被赵匡胤封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天宝九年,此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了,赵德芳刚满十八岁。”
“很明显能看出来,赵匡胤是在打算培养赵德昭了。”
“他让赵德昭去迎接吴越国国王钱俶,那可是一国之王,甭管这国是个什么国,当时还是盟友呢,配合宋军攻南唐。”
“能迎接一国之王的,还是盟友的,那至少也是地位等同,或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很明显,这是赵匡胤在有意培养赵德昭。”
“而另一方面,到了四月份,基本上算是灭了南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