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中的、真正的我,不会因此就真的“身高两米”,而这便是我忽然发现、自己可能陷入的误区了——
从前我觉得再高端的计算机,也远远比不上人脑的精密,所以程序衍生出的“伪意识”,就算再怎么贴近现实,也永远达不到100%的完全替代。
所以现实中的杨佩宁,肯定会比那个“伪意识”更加棘手——但这其实是不对的。
“梦境”中那些你来我往的对弈交锋,确实符合杨佩宁的思维模式、也确实是杨佩宁可能会选择的策略。
但实际上做出那些决策的不是杨佩宁,甚至不是他的伪意识,而是程序、是“梦境”、是负责整体数据的超级计算机。
所以我可能根本不是在跟杨佩宁过招,而是在跟一台超级计算机过招。
每次交手,它可能在一秒钟内设计上千个方案、并一一进行推演排除,最终选择那个最有效的。
这样的情况下我根本不可能赢——但此刻我面前这位杨佩宁不一样。
无论一个人能聪明到什么地步、也无论人脑的构造有多么精妙繁杂,都不可能在一秒钟内设计上千个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推演和选择。
比如几分钟前,杨佩宁说他低估了联合政府的忍受程度,这就是一次如假包换的失败。
当然,我相信他肯定还有补救的后招,但没有人会在一开始、就把希望押在备用计划上,所以无论他的后招有多么精妙,都掩盖不了这是一次“失败”的事实。
反之,如果是那个“梦境”中的、杨佩宁的“伪意识”,就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
或许那个“伪意识”也会低估,但它会在低估的基础上、留出充分的容错率,而不是像真正的杨佩宁这样,发现“失败”就只能立刻启动备用计划。
还有之前让我产生怀疑的“认知签名劫持”,都是“伪意识杨佩宁”不会做的、多余的事情。
这些细微处的破绽,让我一度怀疑眼前这位杨佩宁的身份,毕竟我认知中的他,就应该是机敏、睿智、算无遗策,是不可能会犯错的。
然而实际上,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的无懈可击,只要是“人”、甚至只要是有意识的生物,那么就一定会犯错、一定会在不经意处露出破绽。
或许有人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让自己犯错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但这个概率永远都不会是零。
思路到这,基本就算是接近尾声了,随后我深吸口气,在保持脸上没有破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