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的,和“杨佩宁”这个身份存在强关联的标志性行为,来触发我认知中的身份认知链,让我产生“做这个动作的就是杨佩宁”这种想法。
然而仅有这种“行为锚定”是不够的,所以在他之前的语言中、出于“老师”身份的那30%,可能也有这种“认知签名劫持”的作用。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怪异的情况——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完全就是杨佩宁本人,但杨佩宁是不需要劫持“杨佩宁”这个身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疑点的基础,全部都是我的主观感受,有可能是我想多了,也可能是在我们没见面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性格习惯发生了些许变化。
所以我现在也不敢完全确定,这才想了那个用“一层表意+一层隐义+一层暗示”,来掩饰第四层真实意图的试探——但这好像成了一个笑话。
“我需要你去死。”
杨佩宁突然开口,顿了顿又补充道:“不是真正的死,但确实需要你死。”
“……”
我怔怔的看着杨佩宁,所有的思路和预设都被瞬间掐断,因为他答对了。
不是那种常规意义上的“对错”,毕竟我不知道他想让我做什么。
但他只用了三句话、一共二十个字,就从根本上回应了我的“三层含义+试探”,甚至连之前那种异常的“扭捏”、在这个答案面前都变得合理起来。
这种理解语言、精炼语言的能力,至少可以证明他不是一般人,而在所有疑点被抹消、能力也得到展示之后,似乎就只剩下“他是杨佩宁”这一种可能了。
但这是不对的,那些多余的动作、还有“疑似认知签名劫持”的行为,都和我印象中的……等等。
思路到这,我忽然察觉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我从来没有——至少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在现实中接触过杨佩宁。
我对他的所有了解,都来自“伪意识”和“他人口述”,以及……那段被反复修改了六遍、才最终植入我大脑的“记忆”。
如果……我印象中的杨佩宁,并不是他真正的样子,那么我又有什么资格,来判断眼前这个杨佩宁的真假?
一阵恍惚的忐忑,让我的心跳悄然加快。
那种感觉就像辛苦搭建了一座大楼、却在竣工时发现没有地基,只一眨眼就垮塌成了遍地废墟,所有那些付出的“辛苦”,也都成了毫无意义的徒劳。
不过杨佩宁似乎不在意这些,在我还没缓过劲儿的时候,他又继续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