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观察者、或者说进入该梦境的独立意识,则是像玩家一样,虽然在“地图”方面受到限制,但多数情况下还算“自由”,这样才能尽量多的调查、获取信息。
我排除杨佩宁也和这些“信息”有关。
以往几乎每次进入这个梦境,我都能从杨佩宁那里获得新的信息,但这不能证明他是“独立意识”,因为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段“记忆”的信息量很大。
如果把“记忆数据”比作信息库,那么我的调查行为,就是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字。
在我看遍所有的词条之前,不同的关键字组合,必然会出现新的词条——但实际上它并不“新”,只是我之前没看到而已。
为了保险起见,我又分析了杨佩宁的行为模式,随后便发现了那个有意思的情况——杨佩宁所有的行动,都在“行为框架”的限制之下。
同时“行为框架”不是普适的,这可能与个体所持有的信息量有关,而杨佩宁持有的信息量极大,就导致他的“行为框架”的范围也很大。
它让“杨佩宁”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我产生一种在和真人进行交互的感觉,但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框架”是切实存在的。
比如我为了引发梦境坍塌而“未卜先知”,这是因为我不属于梦境的原始数据,所以我可以不受“行为框架”的约束。
但是杨佩宁没有这种“出格”的情况,他所有的行为、甚至包括极端情况下的下意识反应,都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
这是因为他不是真正的、活着的杨佩宁,而是利用其记忆数据,演化生成的“伪意识”,也是构成梦境世界的“原始数据”之一。
就像人无法揪着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伪意识”也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