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是夏国的教授?怎么我让年轻一代文化自信,你们就这么接受不了?
莫非夏国不是你们的精神祖国?见不得国家涌现更多人才”
这段话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爆炸物,瞬间在网络空间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将原本就沸腾的舆论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一片短暂的静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猛烈的语言交锋。
这次不仅此前的人继续攻击,就连一些德高望重的院士也亲自下场,加入了这场激烈的论战。
他们的加入无疑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更多的分量与关注度。
然而,那些原本准备坐观事态发展的网友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攻击江辰的时候,他们翻来覆去地重复着那么几句陈词滥调。
这些论点大致可以归纳为:江辰年轻气盛,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因此他的观点难免片面且不成熟。
同时他们还强调国外在多个领域都领先国内,列举了一系列科学文化成果作为佐证,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面对这种局面,都不用本尊出手,广大网友们就自发的制作出表格,一边是江辰几年来做出的成果和奖项。
另一边则是反对者的,两相对比之下,评论区顿时变得欢乐起来。
而且,越来越多的网友自发地在网络上贴出了国内外过去十年的各项对比数据,这些数据无一不显示出夏国在不断取得进步。
这一趋势更加坚实地支撑了江辰的观点,即认为在坚守夏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不盲目模仿国外,夏国同样有能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讨论的深入,舆论的风向逐渐发生了变化。
原本只是江辰和教授们的争论,最终演变为了广大普通民众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教授们之间的直接对抗。
面对这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那些曾试图反驳言论的人纷纷感到了压力。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选择退却,不仅停止了发声,还悄悄关闭了自己账号的评论区。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一变化不仅限于网络空间,它开始渗透到现实生活中。
这些反驳者惊讶地发现,他们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学生们,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从以往的尊敬变得冷漠,甚至有些人眼中流露出了明显的厌恶。
这种氛围的转变,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为了挽回局面,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