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岂可参透天机哉?故有一二失误,在所难免。”
道家的鹖冠子已经归附汉国,此刻他晃动着鹖冠,阐释了道家的治世观念:
“天下久乱,今得一统,此乃顺应天道之为,汉王厥功至伟。新朝至要者,治天下也。天下何治,自当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
诸子在天府学宫中,围绕对汉国和汉王的吹捧而大肆辩论,消息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实时传送到未央宫中,汉王看了,笑而不语。
端木仲敖道:“王上,诸子缘何前倨而后恭,与稷下之时,判若两人?”
汉王笑道:“无他,天下已定,大势所趋,自有诸子为朕辩经!”
自有诸子为朕辩经,显示了汉王的极度自信,也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一个强大的力量崛起时,往往会有人为其构建合法性,即使其行为可能最初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为人所仇视。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出现,例如清朝入关后,一些儒家学者为其统治合法性进行辩护。
天府学宫中,辩论还在继续……
名家新秀公孙龙也挺身而出:“世间万物,名实相依。‘天下’ 之名,绝非虚言,其义乃苍生福祉、社稷安宁。”
“今汉王荡平四海,戡定乱世,使百姓得安,生民得养,此乃以实应名,令 ‘天下’ 之名有其本也。”
“故名实既合,万世之基立焉!”
名家公孙龙的着名观点为“白马非马”,虽然按后世逻辑学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名家的辩论中,无不透露着“为辩而辩”的诡辩的色彩。
但今天,公孙龙能代表名家,从名家着名的“名实相符”观点出发,论证出汉国得国正义性的观点,令汉王大开眼界了。
端木仲敖更是对汉王“自有诸子为我辩经”的结论大为感叹,实力与话语权的关联,原来如此微妙。而世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也更令人迷惑。
同时也更清楚,控制舆论与意识形态的塑造,有多么重要。怪不得汉王当初抱住墨家大腿不放,其实也是在打造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统治理论啊!
小说家的代表虞穿站了出来:“在下虞穿,专记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传讲食肆,以教大众。无大志向,只堪小说,故自命曰:小说家。”
小说家在诸子中向来是不入流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说,没有入流的那一家,就是指小说家。
虞穿这个街头说书的艺人也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