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了140%。更关键的是……”
他切换到部署场景,继续讲道:“传统系统需要整舰设计时预埋管线,而我们的模块支持现役舰艇‘即插即用’改造,这对12艘中期改造的驱逐舰来说至关重要。”
首座领导忽然前倾身体,看着吴浩满是期待的问道道:“听说某国正在测试‘全电推进+激光武器’的组合,我们这个模块能否应对未来的定向能武器饱和攻击?”
“这正是我们预留的技术冗余。”
吴浩调出未来战场推演界面,然后看着领导以及在座诸位专家和各单位领导说道:“通过超级电容的兆安级放电和固态电池的快速补能,我们的系统理论上能支持每分钟6次以上的兆瓦级脉冲发射,而传统综合电力系统最多只能支撑2次。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热管理系统采用了三级散热架构……”
画面切入模块内部,蓝色冷却液在微通道中高速流动。
“相变材料层吸收30%热量,液冷系统带走50%,剩余热量通过舰体结构自然散热,即使连续射击,核心部件温度也能控制在120℃以内。”
程海峰忽然指着石墨烯电极的生产画面,问道:“这种连续化生产工艺,真的能满足军方的大规模列装需求?”
“我们在无锡的示范产线已经实现月产50万片电极基板。”
吴浩调出实时监控画面,然后回答道:“产线采用了AI视觉检测系统,每片基板的237个关键参数都会被纳米级传感器扫描,缺陷率稳定在0.2%以下。
按这个产能计算,每年可满足30艘驱逐舰的改造需求,完全能匹配未来两年的国防预算规划。”
李建明揉了揉眼睛,笑着说:“听小吴这一通介绍,我这个快退休的老家伙都想申请去你们实验室当学徒了。
不过说真的,这种‘渐进式创新’思路值得推广。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做颠覆性突破,比另起炉灶风险低得多。”
听到李建明的画,不管是在座的专家还是海军方面的领导都不由的点头认可。确实,这种在老技术上面的推陈出新更加获得军方的青睐,也更适合军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因为军事技术创新并非追求技术的华丽展示,而是切实解决实际需求。
这些看似保守的决策背后,是军事装备研发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精准平衡了安全与突破,毕竟任何改动都关乎生死存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